看完一部剧,仿佛过完了一生——追完《人世间》

3月底终于追完了开年大戏《人世间》,真是年龄渐长,内心越柔软,泪点太多。50年时间的跨度,讲述了亲情、友情、爱情,这人世间值得拥有的一切美好。
这部剧在我心中已经超越太多经典,比《大江大河》更温情,除了有周家几兄妹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中“踏千重浪”,还有“留在爱人身旁”的平凡温暖,历史除了书写英雄的伟绩,也还有小人物的酸甜苦辣幸福生活。况且所谓的英雄本质上也是普通人,剧中的“王侯将相”和普通人也理所应当有共情。
这部剧比《请回答1988》又更磅礴,除了光子片的邻里感情以外,还有上山下乡、国企改革、深圳崛起、旧城改造等一系列社会变迁。
从1969年到2019年,看完这部剧就像自己过完一遍人生。

少年感

电视剧前三分之一是讲周家兄妹的少年时期。
1969年,上山下乡开启的第一年。青春之所以为青春,正是因为它充满了希望和勇气。
大哥周秉义,响应号召上山下乡,到兵团插队。为了爱情放弃了事业上的升迁,对当时“出身不好”的郝冬梅不离不弃,这是面临人生抉择时的勇气。每周天就在索桥上见一面,没有私人空间,只有到白桦林里卿卿我我。不过平凡的日子,正因为有了爱情而熠熠生辉。
“我与你生同一个衾,死同一个椁”——这是他们对于爱情的誓言。
16岁的周蓉为了爱情,毅然抛弃了原生家庭,跟诗人私奔到贵州住山洞。在贵州山区里追求爱情,支援山区妇女教育,希望用爱来启迪他人。在大山深处挥洒青春,是为了爱情和理想。那个年代文艺女青年,独立、自强、无畏,对于浪漫爱情和教育事业充满朝气和信心。
邻家大男孩周秉昆,没有大哥二姐的天资聪慧,也没有远大抱负,崇高理想,不过他的青春也充满着活力与朝气。开头看起来是有点怂,但实际上是一位有担当的靠谱青年。
面对郑娟,秉坤的担当是他面对爱情时的勇气。
面对澡堂摔断腿的老人,敢于第一个脱下衣服扶好老人骑车送医院,活脱脱70年代“精神小伙儿”;
排队买猪肉那晚,正当大家无脑排队,无知地等候的时候,敢于第一个打电话找上级要货,没有供销社职场人的油腻和胆怯
当有人不排队抢东西的时候,周秉昆敢于第一个站出来说“不”,放今天怎么也得发个“见义勇为”的锦旗
几个一穷二白的小伙子凑钱买完猪肉,骑着二八杠回家路上,激动地放声大吼“六君子”,少年感淋漓尽致,在那白雪覆盖的光子片,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青春的荷尔蒙。

青年危机

如果说25岁的“人生危机”是青春的烦恼,无外乎是爱情到婚姻,理想与现实,是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彷徨。那么35岁的青年危机更多是跟世俗相关,跟物质相关。
大哥周秉义的职业危机是从社科研究所到军工厂,如何接手一个烫山芋为职业生涯的下半场奠定基础;周秉坤的危机是那个梦寐以求的“编制”;二姐周蓉的危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,如何逃离筒子楼,住上自己的“两室一厅”。
35岁的“青年”们少了些两眼带刀的锐气,多了一些沉稳;少了些远方,多了些世俗的窘迫。不过在面临职业抉择和现实妥协的时候,三兄妹表现出来的是“坚持”。
大哥坚持了自己“干实事儿”的信念,带领军工厂走出困境;秉坤坚持了勤劳和本分,生活也没有辜负他的善良;周蓉坚持了自己的信念,没有成为那个自己讨厌的圆滑油腻之人。
如果25岁表现了他们的理想,那么35岁则是展现了他们的信念。

中年困惑

中年是人生最后一次选择的机会,波澜不惊的生活背后往往危机四伏。夫妻关系的貌合神离,对激情的再度渴望,子女教育的矛盾都集中在“最后一次选择”的焦虑中爆发。
周蓉的婚变,最后以冯化成的离开和蔡晓光的重逢为结局;大哥和冬梅的危机以最终的和解收场,年轻时候对爱情的坚持和坚守是他们对抗虚无的武器,而所有的矛盾本是因为太在乎彼此,而又缺乏沟通造成的;秉坤的中年遭遇重大变故,有些狗血,但好在是郑娟的善良和坚强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力量。

希望

电视剧后半段,集中在拆迁和孩子身上。如果说拆迁是所有街坊年代剧的标准结局,那各位主角的后半程人生主要中心就在孩子身上。
呼应电视剧开头,陈道明的旁白说到“青春之所以宝贵,正是因为它有无限的希望”。暮年的周秉坤们看着孩子们上学、恋爱、高考,这青春的气息似乎可以把时间拉回到1969年,大哥在兵团插队,三弟骑着自行车抢猪肉,二姐为了爱情和理想在贵州山区挥洒激情。

爱情、亲情、友情

整个作品除了电视剧以外,最印象深刻的还有以下这组歌词:

祝你踏过千重浪
能留在爱人的身旁
也祝你不忘少年样
也无惧那白发苍苍
若年华终将被遗忘记得你我
火一样爱着

——《人世间》

整个剧没有特别跌宕起伏的小说般剧情,但是看起来温暖又真实。这种寻常百姓的日子,让人心里感觉特别踏实满足。而这些温暖的来源就在于爱情、亲情、友情这些人世间值得拥有的一切美好。
除了主角三人以外,还有好多配角的戏份,每一个单独拿出来都值得细细品味。
不过有一个贯穿几十年的情节我印象特别深刻,那就是周父支援重庆3线建设二十多年,中途每四年回一次家,最终项目停止,军转民,几乎所有成果都白费。
时代的一粒灰,就是个人头上的一座山。据我自己推测,这个工程原型大概率就是涪陵山区的816地下核工程项目,之前我写过一篇游记,也提出过一个疑问——当这些工人知道自己半生心血付之东流的时候,会想些什么?
二十多年的心血和理想幻灭的时候,在剧中似乎周父没有那么的悲伤与虚无。
看完整部剧我找到了之前问题的答案,如果我们大部分人的精神支柱有两条腿,那么其中一条是世俗赋予人生的意义,可能是职业上的成就,物质上的汇报或者社会上的名望,那么另一条就应该是传统价值观中“家”的意义。
“家”是温暖的港湾,是很多外部风浪的压舱石,有“家”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,就算是在重庆的山区做工,周志刚的心也在光子片的破瓦房里,挂念着自己的妻子,还有三个孩子。
这也是在另一条支柱倒塌的时候,周志刚没有陷入幻灭和虚无,因为
千重浪大,无论是弄潮还是翻船,都还有“爱人”在身旁。
这才是最终理想的归宿。

发表回复